全国苗木栽植、苗木供应(销售)基地

现成苗木·货源充足·品种齐全

新闻中心

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中国苗木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国苗木产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中国苗木载培简史
中国苗木栽培与利用的历史极为悠久,西周(公元前11~-公元前7世纪) 《周记,天官·大率)中记述“园围航(育)草木”,说明在西周时,人们就在园围中培育苗木了.
战国时期(2500年前),吴王夫差在会稽建梧糊园, "所植苗木,类多茶花海業",屈原的《楚辞·高猛》中记载“朝饮未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说明在当时已开始栽培茶花、海業、木兰和菊花了
秦汉时期(2100年前),统治者大建宫苑,广罗“奇果佳树,名花异弃".(西经杂记》记载当时收集的花卉、果树已达2000余种,其中梅花就有候梅、朱梅、紫花梅、同心梅等多个品种。
晋代(1800年前),已广泛栽培菊花、芍药,同时稀含撰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花卉专著《南方草木状》中,还记述两广和从越南引入的奇花异木80种。
唐朝时期(1300年前),有了牡丹的栽培,菊花、芍药栽培盛行,还出现了温室花卉和盆景。
花卉种类、栽植技术、品种培育和嫁接技术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有了多部花卉专著,如王芳庆的《园林草木疏》、唐朝宰相李德裕的《手泉山居竹木记》等。
宋代(1000多年前),是中国花卉栽培的高潮时期,栽培的花卉种类已达200多种。这个时期,出现了以种花为业的“花农”,花卉开始进入商品化生产。花卉专著盛极一时,如范成大的《苑林梅谱》、王学贵的《兰谱》、刘蒙的《菊谱》、王观的《芍药谱》、陈思的《海業谱》、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等。
元代,战争频繁,是文化低落时期,花卉栽培亦衰,但菊花栽培仍盛。
明清时期(600 ~ 300多年前),是我国花卉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出现了许多系统性论述花弃分类、繁殖、栽培管理等的专谱、专著,如明朝王象晋的《群芳谱》、王路的《花史左编) :请朝陈昊子的《花镜》、刘景的《广群芳谱》、袁宏道的《瓶史》等巨著。花卉栽培遍及全国,并出现了花卉栽培中心,如洛阳主要栽培牡丹,后中心移至山东和安徽;杭州主产玫瑰;江浙生产兰花;福建生产杜鹏,漳州生产水仙等。到了晚清时期,因外优内患,花卉业日趋萧条,大量花产资源及名花品种外流欧美国家。
鸦片战争时期(150多年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我国花卉栽培业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丰富的花卉资源和名花异弃流入国外,极大地丰富了欧洲的园林。而欧美、南非等地的百余种1花和温室花卉,也在这个时期大批输入中国。
民国时期(90~60多年前),花卉栽培只在少数城市有局部的发展,主要生产盆花、盆量种苗和种球等,而且有关花卉的专著也较少。
新中国(1949年)成立后,花卉生产经过了兴旺一衰落一辉煌几个不同时期。“文革”前中国花弃生产曾一度兴旺,至“文革”时期(1966 ~ 1976年),花卉生产则最为低落,20世纪年代以后,改革开放使中国花弃业迅速崛起,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无论是花卉载培面积、产值出口额,还是大中型花卉生产企业的数量,都呈快速递增趋势,在良种繁育、品种引进、栽培术、栽培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花卉生产进入快速稳定发展时期。
2,中国苗木业发展现状
中国花卉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 20世纪90年代中期,花卉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从1990年起,中国的花卉种植面积就已占到世界花弃生产总面积的1/3,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最大的花齐生产基地和重要的花齐消费国及出口贸易围,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花卉产业更是呈现食好的发展势头,主要成就如下
(1)产业规模稳步发展 据统计,截至201年底,全国花卉生产面积、年销售总额分别由2001年的12.35万公顷和126.27亿元增加到102.43万公顷和1068.53亿元,各增长了8.29倍科8.46倍,产业总规模翻了三番多,从业人员从2001年的145.8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467.6万人,总规模也扩大了3.2倍,其中, 2011年与2010年相比,花卉生产面积、年销售总额分别增长了10.64万公顷和206.54亿元,增幅各为11.65和23.97%,创近年来新高。
(2)生产格局基木形成,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目前,我国花卉区域化格局基本形成,如以云南、辽宁、广东等省为主的鲜切花产区:以广东、福建、云南等省为主的盆栽植物产区:以江苏、浙江、河南、山东、四川、湖南、安徽等省为主的观赏苗木产区;以广东、福建、四川、新江、江苏等省为主的盆景产区:以广东、北京、上海等省市为主的设施花卉产区:以辽宁、云南广东、福建、上海等省市为主的花卉种苗、种球产区;以内蒙、甘肃、山西等省为主的花卉种子产区
品种结构也进一步优化、目前,花弃产品已由传统的盆景和小盆花发展到鲜切花、盆花、现赏植物、传统盆景和草坪与地被植物五大类,初步满足了不同消费者对花卉产品的需求。
全国知名品牌产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如长春君子兰,永福杜鹃,漳州水仙,大理、楚雄、金华的茶花,洛阳、菏泽的牡丹,鄢陵、北碚的腊梅等。
(3)科技平台逐步完善,科研创新得到加强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省级以上花弃科研机构100多个,设置观赏园艺和园林专业的高等院校100多所。2011年花卉专业技术人员已达到19.52万人,比2001年的4.65万人增长了319.78%, “全国花卉标准委员会”、“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全国性花卉科技平台逐步建立和完善。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等省(市)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组织花卉育种研发团队,联合科研教学机构与企业协作攻关,搭建了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平台。由于科技投入不断增加,花卉科研和人才培养能力得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产前、产中、产后等领域取得和贮备了一批科技成果。玫瑰、康乃馨、非洲菊、含笑、杜鹃等一大批花卉新品种相维自主培育成功。2010年以来,已经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的花卉新品种有200多个。其中,由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自主选育的“秋日”非洲菊和“赤子之心”月季两个花卉新品种,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获得欧盟正式授权,二者是我国唯一获得欧盟正式授权的花卉品种
(4)花弃市场和流通体系逐步形成 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花卉市场3178个,花店近8万家,与花木销售有关的网站和网店数百万家,基本形成了多层次花卉信息网络,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随着产业发展,花卉营销手段不断出新,花卉批发、拍卖、连锁超市、零售、鲜花速递、网上交易等互联的销售流通网络不断涌现,重点花卉产区依托基地办市场,已形成一批以基地为中心的大型集散地和物流批发市场,如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广东陈村花卉世界、江苏武进夏溪花木市场,北京莱太花卉市场、沈阳东北亚花卉大市场等。
(5)花卉企业规模化、专业化程度提高2001年,我国的花卉企业总数有2.1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有2000个左右,到了2011年,我国的花卉企业总数突破6.6万个,其中大中型企业突破1.26万个,目前,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浙江森禾种业资产超过10亿元的大型花卉企业。北京东方园林、广东棕榈园林等花卉企业成功上市,花卉生产经营由小而全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6)花文化日趋繁荣 以举办大型花事活动为载体,不断挖掘花文化内涵。将花卉主题展览展示与花弃产业园区建设、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使赏花为主题的旅游市场逐年扩大,极大地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进入21世纪以米,我国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性和全国性花事活动,如沈阳、西安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北京和上海的中国国际花卉园艺展览会,广东顺德、四川成都、北京顺义和山东潍坊中国花卉博览会等
(7)对外合作不断扩大2011年,全国花卉出口4802.40万美元,是2001年800338万美元的6倍,增长了540%,云南、广东、福建,辽宁已成为主要花卉出口生产基地本、荷兰、韩国、美国、新加坡及泰国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批国产花卉经过新疆口岸进入中亚市场。目前,正在开拓俄罗斯、乌克兰、澳大利亚、东欧、东盟、中东和中亚等花卉出口的新兴市场。
种种数据表明,花卉产业逐步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花卉业已经成为近10年来我国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短短10年,中国的花卉产业已经实现了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
3.中国花卉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花卉行业的体制、机构、组织等管理缺位,各种经费扶持和鼓励政策缺乏,花卉统计、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供求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造成中国花卉产业仍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品种创新和技术研发能力不强 我国主要商品花卉品种、栽培技术和资材等基本依赖进口,花卉种质资源保护不力,开发利用不足,科研、教学与生产脱节现象仍然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花卉新品种和新技术较少
(2)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益不高 我国花卉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相对落后,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仍然较低;花卉产品质量不高,单位面积产值较低;产品出口量较小,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
(3)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 花卉市场布局不合理、管理不规范和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花卉物流装备技术落后,标准化、信息化程度低,花卉物流企业发展滞后,税费负担过重。
4·我国花卉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①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技术创新和科技推广能力②自主研发、选育和培育花卉新品种
③加大产业配套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设施栽培技术水平。
④完善花卉流通领域及服务体系。
⑤由扩大生产规模的数量型增长,向结构优化、集约化经营的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
苗木图片
苗木图片
苗木图片
苗木图片
苗木图片


标签:中国苗木 苗木产业
X微信二维码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13881977879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